华东地质 /oa 江西赣州盆地盐湖型锂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1 赣州盆地位于南岭EW向复杂构造带东段北侧,其展布受NE向构造控制,晚白垩世红层发育良好,是华南东部具有代表性的红盆。该盆地总体为一个封闭的倾向南东的箕状湖盆,盆地外围加里东晚期、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和燕山晚期岩浆岩中富集Li,晚白垩世周田组砂质岩石中Li含量较高。勘查成果显示,该盆地已发现盐湖型锂矿的线索,在潭口周边区域揭露到含水层厚17~37 m、LiCl含量188~457 mg/L的含锂卤水层。位于盆地沉积中心的晚白垩世周田组中部,紫红色、褐紫色细砂岩、灰褐色细砂岩夹粉砂岩、紫红色粉砂岩是主要的含矿层位。盐湖型锂矿的主要找矿标志是:呈浅红色调、紫红色调的遥感影像;层状封闭的低阻异常;高氯、低钾、低溴的水地球化学异常;断裂影响小的凹陷盆地沉积中心以及周田组中部的细碎屑岩。通过与吉泰盆地和会昌盆地进行对比,发现该盆地盐湖型锂矿资源潜力较大,找矿前景较好,加强综合找矿可望实现新的突破。 2023年12月27 00:00 2023年04期 367 375 7143813 肖则佑<sup>1</sup>, 漆富勇<sup>1</sup>, 范会虎<sup>2</sup>, 王进<sup>1</sup> 江西乐平涌山地区韧性剪切带对金矿化的控制及找矿远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2 江西乐平涌山金矿点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北部山门—涌山金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南东部,是最近新发现的金矿点。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该金矿点的控矿特征进行研究,探讨自西向东横贯矿区的NE-NEE向韧性剪切带与金矿成矿的关系,总结成矿要素,并结合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析其找矿远景。乐平涌山金矿点赋存于韧性变形明显的新元古代万年岩群浅变质岩地层中,呈脉状产出,NE向韧性剪切带是最主要的控矿导矿构造,万年岩群枫树岭组上段是赋矿围岩;矿床类型为韧性剪切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乐平涌山NE向韧性剪切带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该金矿点的发现为在钦杭成矿带东段北部寻找金矿提供了新思路,可进一步扩大该区找矿空间。 2023年12月27 00:00 2023年04期 376 385 1919968 李凯, 陈浩鹏, 万欢, 杨细浩, 李业兴 兴安地块南段哈达地区中晚侏罗世侵入岩成因及对蒙古-鄂霍茨克洋演化的制约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3 中晚侏罗世是东北地区构造演化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但该时期岩浆岩出露相对少,研究程度低。文章对兴安地块南段的中晚侏罗世侵入岩首次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分析岩石成因与地质意义,进一步限定蒙古-鄂霍茨克洋在兴安地块南段的闭合时限。研究表明:侵入岩包括花岗斑岩、闪长玢岩2种岩性,成岩年龄分别为(167.0±0.5) Ma、(160.0±0.7) Ma,为中晚侏罗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具有富钠(Na<sub>2</sub>O含量分别为4.57%~4.97%、3.21%~3.98%)、准(弱)铝质(<i>A/CNK</i>分别为1.00~1.07、0.93~1.10)的特点,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具有富集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P和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中等(ΣREE分别为(90.5~153.1)×10<sup>-6</sup>、(111.6~128.8)×10<sup>-6</sup>),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HREE值分别为6.74~10.26、5.14~8.84,(La/Yb)<sub>N</sub>分别为5.61~9.58、4.92~10.38),中低负铕异常(δEu分别为0.58~0.68、0.83~1.02)的微量元素特征。推断侵入岩成因很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有关,形成于加厚陆壳坍塌或拆沉作用下的构造背景,即挤压向伸展构造转换阶段。 2023年12月27 00:00 2023年04期 386 401 9000669 王志强<sup>1</sup>, 李娟<sup>2</sup>, 王丽娟<sup>3</sup>, 李猛兴<sup>1</sup> 莱州湾海洋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响应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4 基于20个柱状样粒度信息,文章对山东莱州湾海域1~3 m厚度的沉积环境展开了研究。莱州湾海域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质和粉砂质为主,整体上分选性偏差,在沉积过程中受周边环境改造明显。莱州湾海洋沉积动力环境在粒度方面有较好的响应,柱状样粒度分布图反映不同海域沉积物所处的外力作用阶段各有不同,但总体上随着搬运距离增大,至中部浅海平原,概率累积曲线斜率逐渐变大,阶段分化愈发明显。莱州湾浅部海域共同环境敏感组分为3≤φ≤4,沿岸河流性质和泥沙输运路径对粒度组分影响明显。综合前人关于沉积速率的研究成果,表明莱州湾东部海域粒度组分阶段性变化与1855年黄河改道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就沉积物形成环境而言,莱州湾中部海域沉积环境水动力较强,物质来源多样。屺坶岛—刁龙嘴海域沉积物的颗粒略粗,需要的临界起动速度较大,发生再悬浮的几率相对较小。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环境比较动荡,能量不稳定,处于重力流后期,能量衰减并向牵引流转化。南部的水下岸坡在波浪、潮流作用下有一定量的泥沙淤积。 2023年12月27 00:00 2023年04期 402 414 3060532 黄学勇<sup>1</sup>, 高茂生<sup>2</sup>, 侯国华<sup>2</sup>, 张戈<sup>1</sup>, 党显璋<sup>2,3</sup> 下扬子地区无为凹陷三叠系气藏超压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5 下扬子复杂构造区的油气保存问题一直是地质勘探的难点,超压特征的发现为寻找有利保存单元提供了依据,对油气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下扬子地区无为凹陷皖为页1井(WWY-1井)首次钻遇的三叠系周冲村组超压层,通过地质分析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区内三叠系气藏超压特征及成因。该区周冲村组岩性组合主要为白云岩+膏岩,盐间白云岩储层实测压力系数为1.8~1.9,单井压力系统呈"常压—超压"阶梯式结构特征;膏岩层的强封盖性是气藏超压形成的基础,膏岩脱水、高压烃类流体传递、储层烃类裂解及构造抬升是周冲村组气藏强超压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据不同成因超压特征及联系,进一步将周冲村组气藏超压演化过程划分为"常压-膏岩脱水弱超压-生烃流体传递超压形成-烃类裂解超压形成-抬升超压保存"5个阶段。下扬子地区三叠系气藏超压特征及形成过程的解剖,对其他同类地区油气的运移方式、富集程度和保存相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3年12月27 00:00 2023年04期 415 423 29080915 刘桃, 吴通, 方朝刚, 章诚诚, 邵威, 廖圣兵 遥感地热GIS预测方法研究——以江西宁都地区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6 遥感技术在地热资源调查与预测中被广泛应用。为解决传统遥感地热预测方法预测结果精度低、假异常多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遥感地热GIS预测方法。以江西宁都为研究区,开展了成热地质条件研究,分析了地质、遥感、物探等对地热的指示作用,进一步提出了地层、岩浆岩、控热断裂、控水断裂、断裂交汇、ETM+热红外反演温度、ASTER热红外反演温度、羟基异常、土壤湿度、高程、水系、航磁、重力等13个预测因子。运用证据权法、找矿信息量法和特征分析法开展了地热预测,经综合分析圈定地热有利区79处,其中A类12处、B类22处、C类45处。已知地热与A类、B类地热有利区吻合,部分A类地热有利区经野外查证发现地热异常,表明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遥感地热GIS预测方法具有遥感数据多源、预测因子多、智能化等特征,是一种实用有效的预测方法,可作为地热资源调查中的一种常规技术方法使用。 2023年12月27 00:00 2023年04期 424 438 1955372 袁晶<sup>1,2</sup>, 陈艳<sup>1</sup>, 唐春花<sup>1</sup>, 孙超<sup>1</sup>, 宛胜<sup>1</sup>, 钱正江<sup>1</sup>, 唐枭<sup>1</sup>, 汪明有<sup>1</sup> 物探方法在采矿坑回填土石与基岩分界面勘探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7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发现有矿企存在明显的超采行为,且为掩饰违法行为用杂土、乱石回填采矿坑。为追究违法责任,行政部门需要确定实际开采范围及超采量。由于矿坑大部分被回填土石覆盖,无法直接测量,需要工程勘探揭露回填土石与基岩分界面。研究表明,采用物探方法中的高密度电阻率法、地质雷达法对土石回填的石灰岩矿坑进行先期勘探,推断回填土石与底部基岩分界面、浅覆盖区矿坑边界,可为钻探孔位布置、深度设计提供参考;通过综合分析物探、钻探成果确定回填土石与基岩分界面,与采矿许可范围对比可计算超采量。钻探工程表明物探推断结果较准确,二者相互配合可明显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勘探成本。 2023年12月27 00:00 2023年04期 439 447 16339786 孙平, 王谦, 王重阳, 刘俊伯, 陈峰, 张建 皖江城市带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建议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8 基于实际地质调查资料,对照现行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对皖江城市带已勘查评价的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复核统计。结合矿泉水的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分析矿泉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皖江城市带现存矿泉水井(泉)允许开采量为17 540.45 m<sup>3</sup>/d,实际开采量为1 306.39 m<sup>3</sup>/d,仅占现存井(泉)允许开采量的7.45%。矿泉水开发利用中除了存在资源闲置和资源不足并存、优质低用、保护不力等问题外,还普遍忽视了矿泉水化学成分来源和作用机制认识不深入、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件不清楚、资源储量评价方法不合理等制约因素。今后矿泉水勘查评价时,应高度重视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综合分析,深入研究水-岩作用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条件,根据水文地质条件正确选择资源储量评价方法,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应科学规划矿泉水勘查开发布局,重点开展天长地区碳酸偏硅酸锶型矿泉水和大别山区矿泉水的勘查开发,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 2023年12月27 00:00 2023年04期 448 456 13436725 黄健敏<sup>1</sup>, 彭玉怀<sup>2</sup>, 杨章贤<sup>3</sup>, 杨波<sup>2</sup>, 胡海风<sup>2</sup>, 王义梅<sup>2</sup>, 赵晓玲<sup>3</sup> 人类活动驱动下的高碘地下水成因机制——以福州市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09 长期饮用高碘水会引起甲状腺功能障碍,威胁人体健康。文章以福州市富碘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的42组地下水样品,采用统计分析和离子比系数等方法,研究了地下水中碘的分布特征及高碘地下水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福州市地下水中碘含量为0.008 0~0.52 mg/L,平均值为0.10 mg/L,呈现出内陆低-沿海高、山地低-平原高、农村低-城市高的分布特征。高碘地下水样品占19.1%,主要分布在闽江沿岸主城区、福清东部及平潭等滨海地区。第四纪形成的冲海积沉积物是区内地下水中碘富集的天然物质基础,还原的地下水环境、较长的滞留时间是利于地下水中碘富集的自然条件。高碘地下水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高度耦合,揭示了人类活动排放的高碘生活污水是该地区高碘地下水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 2023年12月27 00:00 2023年04期 457 466 5068281 刘林<sup>1,2,3</sup>, 陈琦<sup>4</sup>, 赵汝荣<sup>4</sup>, 周迅<sup>2,3</sup>, 姜月华<sup>2,3</sup>, 叶永红<sup>2,3</sup> 江苏海门地区地面沉降成因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0 以江苏海门地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资料为基础,文章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该区近年来地面沉降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了地面沉降的发展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而探讨地面沉降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海门地区早期第Ⅲ承压含水层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全区整体发生沉降;但随着地下水计划开采的实施(2013年以后),沉降区域由全区转为局部,主要发生在软土分布与建筑荷载密集地区,主压缩层是潜水含水层、第Ⅰ黏性土弱透水层以及第Ⅰ承压含水层。区内软土分布与地面沉降关系密切,建筑荷载密集地区与地面沉降频发地区呈高度相关性,即软土分布与建筑荷载是目前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 2023年12月27 00:00 2023年04期 467 475 11723307 裴江涛<sup>1</sup>, 杨璐<sup>2</sup>, 骆祖江<sup>1</sup> 基于InSAR技术的大同市云冈矿区地面沉降监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11 大同市煤炭资源丰富,但煤矿开采活动造成的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矿区发展。为监测大同市云冈矿区的地面沉降特征,基于哨兵-1A卫星数据,文章使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SAR)技术处理2020年6—7月的2景影像,初步获取矿区沉降区域特征,监测区最大沉降量达4.6 cm/36 d;采用小基线集差分干涉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处理2019年1月—2020年12月的24景影像,得到监测区部分沉陷区域的长时间序列形变量,该形变量与2020年1月—2020年9月的同地区25景影像数据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d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监测形变空间分布一致,形变趋势吻合。综合以上3种InSAR监测结果表明,监测区内存在多达12个明显快速沉降区,均分布于矿区内,其中最大沉降速率达180 mm/y,2019—2020年最大累积沉降量为333 mm,东南部城市区域没有明显形变迹象。研究结果为矿区沉降监测及合理开采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12月27 00:00 2023年04期 476 484 2088824 黄德华